這首先應考慮母親認為孩子坐不住的依據(jù)是不是正確。
放學回家后學習不到五分鐘就要出去玩;考試時不該錯的也錯;吃飯時不是碰倒這就是弄翻那,這些都成了母親斷定孩子坐不住的依據(jù)。
當給一個孩子貼上了“不踏實”的標簽時,人們對他的印象就難改了。對此我們都有親身體會。“好打架的孩子”、“膽怯的孩子”、“不法少年”,這些都是標簽。標簽的好處是形象、易懂。但是,標簽終究是標簽,不是事物的實質。
拿“不踏實”的孩子來說,若只憑印象出發(fā),就是他做了踏實的事,也不會被人發(fā)覺。孩子看電視動畫片能看很長時間,做塑料娃娃時連飯都忘了吃,這也是踏實的表現(xiàn)。但因為媽媽對孩子已有了不踏實的印象,這些便全然看不到了。
因此,當具體提到“看電視動畫片時坐得估嗎?”、“做塑料娃娃時耐心嗎?”這樣的問題時,媽媽馬上回答說:“看動畫片可以看三個小時”、“做起塑料娃娃來什么都忘了,專心得不得了”。這就是說,孩子是坐得住的,需要摘掉“不踏實”的帽子。
問題在于學習時不踏實。孩子看電視、做塑料娃娃能連續(xù)做幾個小時,那是因為他有興趣。這樣看來,學習時坐不住也可以認為他對學習缺乏興趣。因此,光嘴上說讓他安心學習不行,必須培養(yǎng)他對學習的興趣。